华为进军云计算,不碰应用也不碰数据,且只拿1%

2017/9/11 11:05:13 来源:品途网 作者: 分类:行业动态

华为的进入,真的可以给云计算市场划上一条华丽丽的分隔线。原本以为已经确定的格局,现在只能算是上半场的一个中止符。


从8月28日华为宣布云业务上升为公司一级部门,到这几天在上海举行的全连接大会,华为云一直是整个业界关注的焦点。华为公司一向以执行力见长,这次全连接大会全部以云为主题,覆盖所有的演讲、展台、研讨,让人看到华为All in进军云计算的决心。




从幕后到台前,只是换了一种服务的方式


2010年,华为集团正式提出“云-管-端”战略,了解华为的人都知道这几年华为一直都在按照这个战略推进。同一年,华为也发布了云计算战略及其端到端解决方案并启动了“云帆计划2011”。懂懂笔记认为,华为虽然没有很早高调进入公有云,但其实华为很早就知道云计算对于客户未来竞争的重要性,只是那时的华为主要是在幕后,帮助运营商客户搭建云计算平台,帮助大型企业搭建私有云。




在2011年,华为云计算投入达6000人,占到华为研发人员的10%。其实,从这个时间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来看,华为在云计算上的技术能力应该远超很多现在公有云市场的玩家。


2015年4月,华为高调宣布进入公有云市场。但当时这块业务还只是企业BU下面的一个子部门,并没有引起外界多少关注,算是低调潜行阶段。


今年初,华为整合原IT产品线的云计算业务正式成立了云服务部,并在公有云领域增加了2000人,提出“全面云化”,公司似乎对公有云业务有了更大的决心。


引爆点在8月28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的一份“关于Cloud BU组织变动的通知”揭开了华为云业务的新面纱:Cloud BU正式迁移至华为集团下,成为一级部门。


了解华为发展过程的人都知道,华为是技术产品型公司,所有构建云的技术、设备、软件都具备,并在全球为运营商客户和大型企业客户一直提供云业务。这次涉足公有云可以说,只是换了一种销售或是服务的模式,也是顺应客户需求服务升级的一个变化。


主动从里面打破鸡蛋壳,而不是等着成为煎蛋


在2017全联接大会上,华为轮值CEO郭平用鸡蛋的例子来类比华为的决心:“经过一年发展,华为的云战略更加清晰,鸡蛋从里面打破是生命,从外面打破是煎蛋。”


云计算市场处于爆发阶段的初期,虽然从全球看,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业务都已经颇具规模,但从云计算对于社会、产业、企业的价值来看,市场只是起步,更加巨大的需求正在爆发。




郭平在大会演讲中表示:“未来二三十年,人类将进入智能社会。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视频分析、IoT平台管理,全部都可以以购买云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云已经成为ICT技术的主要提供方式。”可见,云是智能社会的重要基石,未来将无处不在。


那么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正如郭平的“鸡蛋理论”,华为需要的是从内部打破“壳”,而不是等着被打破,成为煎蛋。


对于进入公有云市场如此有底气,郭平将其总结为四个云基因:


首先是技术基因。华为有30年的研发积累,华为下定决心强力投资,打造云平台,不断增强大数据/AI等新能力,满足客户业务升级、创新的需求。


第二是安全基因。华为提供从芯片到业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可以更高效地解决云安全问题,能够为客户提供远高于当前独立IT系统安全水平的保障。


第三是服务基因。跟“生于云”的企业不一样, 华为是“长于云”企业中的典型代表,华为内部的IT架构就极其复杂,因此,华为能深入理解全球化大企业的需求和挑战,能协助政府和大企业实现数字化。


第四是分享基因。去年在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就提出要打造哥斯达黎加式的生态,在生态圈中,华为只取1%。合作伙伴的产品可以与华为一起走向全球172个国家的市场,一起实现商业成功。


正是因为这样的基因,以及多年来在云计算领域的积累,郑叶来透露,自2017年3月华为Cloud BU成立以来,华为云的用户增长率达到了238%,新发布包括数据仓库、高防DDoS、CDN等在内的40款云服务,总数达到85款,累计超过4500多个特性。


自己的降落伞自己先背着跳一次


华为进军云计算的底气不仅来自于云基因和这么多年的客户经验积累,也因为华为自己就是云计算的最佳实践者。用郭平的话说:“我们自己做的降落伞,自己背着先跳一次试试。”如果华为安全顺利着陆了,那么对于其它客户来讲会带来极大的信心。


要管理华为这样一个业务遍布全球、高度国际化的庞大公司,其IT架构复杂度不会亚于其它全球大公司或者是政府机构。为了将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高效运营起来,华为采用的是“多云的架构”。




华为使用到的应用主要有三类:一是像ERP等重要业务软件,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和业务稳定,目前状态维持不变。二是内部工作软件如供应链管理等,既要安全也要追求效率,主要以私有云方式构建。三是第三方SaaS服务,包括Salesforce等20多种服务,追求的是全球业务扩展和业务弹性。“我们的多云管理系统就是打通应用和数据,实现企业内、外部的无缝协同。总体来说,IT就是面向业务做好了内、外部整合,实现‘IT as a Service’。”郭平表示。


以供应链变革为例。1999年,华为刚启动集成供应链改革的时候,华为的销售额只有15亿美金左右,一个工厂、3000员工。到今年,华为的销售额接近1000亿美金,但供应链员工人数保持在1万人。通过供应链的持续变革,华为希望在公司达到2000亿美金的销售情况下,保持人数不变,并且做到供应链更简单、更及时、更准确。


再看一下华为平安园区的项目。华为的园区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管理超过400万个联接对象。华为计划汇聚园区25个子系统,打通数据,建立全球统一的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实现提升安全防护、提升响应速度和提升服务体验三大目标。明年6月份之前华为将完成三个试点,然后再复制到全球172个国家的园区中去。


郭平认为,自己背着降落伞跳一遍,目的在于“把所有的风险和困难都经历一遍,以便后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服务”。


在这个生态中,华为只拿1%


虽然华为正式进入公有云市场在行业里掀起很大风浪,但华为并不愿谈竞争,而是希望这个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都能成为合作伙伴。




从云的本质来看,华为认为,云必然走向集中化,但由于数据主权的限制,任何企业不可能集中统治云。所以与合伙伴携手,共建公有云服务,其实才是云发展的应有方向。“在国内,华为除了全力打造自己的公有云,也将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公有云,比如天翼云;在海外,华为将以伙伴公有云为主,共同打造云联盟。”郭平希望华为可以参与构建一个类似航空公司一样的“云联盟”组织,像今天全球三大航空联盟Sky team, Star Alliance和One World一样,接入到华为云即可通达全球。


“华为云的商业模式,我们选择的是靠技术变现,这是和互联网公司的最大区别。华为只提供技术和服务,帮助用户做数据变现,负责运营的伙伴决定运营模式。”郭平表示。


基于这样的定位,华为进入公有云首先设定了边界: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


数据是客户的,由客户决定如何使用,华为只负责提供技术处理数据。应用层全部都交给合作伙伴来实施,利益给合作伙伴分享,华为不碰这一块的利益。


在这样的边界下,华为在这个生态中只是一个技术提供者,获得的利益并不多。去年郭平曾经提出过:在这个生态中华为只拿1%。懂懂笔记认为,这种分享、让利的思路,是生态得以发展和壮大的前提。如果不设定好边界,以华为的实力进入云计算领域,确实会令很多过往的合作伙伴紧张与不安。


就以华为自己的平安园区为例,在这个项目中,一共部署了7个业务平台,里面有华为自己的产品,但更多的是来自30多家合作伙伴的产品,有大型安防、楼宇、GIS的大型厂商,像海克斯康,霍尼韦尔,也有一些有实力的小伙伴像普元、依图、达索、软通动力等。


【尾声】小小的野心和行业的变局


华为此前曾透露,公司云计算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华为IT产业(云计算)将为华为贡献超过100亿美元。还有一个被广泛传播的版本是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在分析师大会上曾说过,“华为公有云必须三年超过阿里云,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华为在宣布公有云战略时提出华为要成为“五朵云之一”,但当记者问到华为心目中的“五朵云”是哪些的时候,华为的高管没有一个人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在云计算的上半场,亚马逊、微软、谷歌、阿里都算是起步比较早、份额比较高的厂商,在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格局并不确定,变化正在发生。


但现在的变局在于两点:


第一,过去公有云多以中小企业、互联网企业客户为主,中大型企业、政府客户还都没有上云。未来将有大批的中大型行业客户、政府客户上云,他们的市场空间要比过去大N倍,同时他们对云的需求更具有行业特性。华为、微软这类以前在行业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这也是华为进入时机最好的原因所在。


第二,以前的公有云以基础设施为主,提供的是存储、计算、流量的服务,都是标准、通用技术,云建好了,客户购买就行了。所以比拼的是规模、价格。未来,个性化、行业化的服务将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云基础架构上的智能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做通用公有云的企业未必会占有优势,所有企业都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亚马逊、阿里的优势并不明显了。


总结来看,就是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在发生大的转变,华为在这个时候入局不仅不晚,而且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全球客户资源,都将是其下半场竞争的利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