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宏院士:大数据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2018/2/7 10:41:43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作者: 分类:行业动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发展改革大家谈”讲座中作了题为“推进大数据应用繁荣数字经济发展”的专题辅导报告。梅宏回顾了大数据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后指出,“所谓大数据,是信息化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产物。大数据源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廉价化与互联网及其延伸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应用。”他强调,大数据固然重要,但在大数据的实际应用方面,还难尽如人意。当前,大数据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大数据开启第三次信息化


梅宏在专题辅导报告中指出,大数据的出现有四个驱动力,即“摩尔定律”所驱动的指数增长模式;技术低成本化驱动的万物数字化;宽带移动泛在互联驱动的“人—机—物”广联连接;云计算模式驱动的数据大规模汇聚。“这使得大数据开启了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


长期从事计算机领域研究的梅宏,见证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历次浪潮。“PC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信息化的第一次浪潮,大约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以单机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阶段。过去20多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信息化的第二次浪潮是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阶段。现在我们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化。”


在梅宏看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能力、应用和成本三大目标。1946年~1995年,面向能力和成本的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线,揭示能力和成本规律的“摩尔定律”和“香农定律”分别主导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1995年前后,互联网的商用价值开始显现,信息技术从能力主导向应用主导变迁,揭示应用和成本规律的“贝尔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双轮驱动”,相互促进,迭代发展,带来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梅宏认为,全球数字经济正处于成型展开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进入商用并得到快速发展。历经20多年的积累和储备,数据资源大规模集聚,其基础性、战略性凸显,我们将进入信息技术带动经济发展的爆发期、黄金期。”根据麦肯锡2017年12月4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报告》,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球的40%;中国个人消费交易额为7900亿美元,是美国的11倍。此外,全世界262家“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私营初创企业)中有1/3是我国企业,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的43%。“中国正迎来发展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立足新时代,发展数字经济是顺应时代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梅宏说。


谈及我国大数据的生态现状,他指出,中国企业在现有大数据国际产业地图中极少出现,国际影响力不足;从事大数据应用的企业较多,掌握共性关键技术企业偏少。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信息技术长期存在“空心化、低端化”的问题。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体系进入“重构前夜”,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将迎来“换道超车”的新契机。


大数据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梅宏同时指出,大数据理论与技术也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核心观点和命题尚存争议,比如,数据“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联”与“因果”的辩证性等。对于未来是否有可能形成统一的“通用”技术体系,尚不明确。实践中,描述性、预测性应用较多,指导性应用较少;基于单一数据源和已存在数据集的应用较多,基于多源多态数据和主动收集数据的应用较少;模型导向类应用较多,需求导向类应用较少。


对此,梅宏指出,党政干部在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论辅助决策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大数据的应用超前于理论,数据分析的结论往往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使用结论仍需保持谨慎。


此外,梅宏还注意到,我国各地数据中心建设存在过热的问题。他强调,各地在发展大数据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投入,因地制宜和应用需求导向不够,可能导致超前投资、重复投资和能源浪费。“2016年,中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超过1200亿千瓦时,已超过三峡水电站的全年发电量。”对此,梅宏建议,我国近年数据中心的投入应该做好顶层规划和示范引导,积极谋划,审慎推进。政府主导数据中心建设应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力争高效率,不宜按照互联网企业先建设再发展、以低效率换取用户体验的“奢侈发展”模式。

相关资讯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