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来了!专家总结“碳中和”三大投资机遇

2021/4/13 15:22:27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 分类:滚动新闻

在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也被称作“碳中和元年”。一时间,这两个概念成为刷屏热词。


到底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各行各业与目标的实现有何关系?在此之中又蕴含哪些投资机遇?


4月11日,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中信证券研究院首席政策分析师杨帆分别发表主题演讲,深入解读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并且就新目标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倒逼中国经济发展


首先,李政解释道,地球系统、土壤系统、海洋系统每年都会向大气里排二氧化碳,但是自然间的收支是平衡的。


然而,人为排放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不能被自然界完全吸收,这中间的差额随着年数逐渐增加,同时每年的排放量也在增加。因此,当差额部分达到某一个最大值开始下降,这个过程就叫碳达峰。而在达峰之后,往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逐渐下降,最终实现正负相抵,实现相对的“零排放”,则为碳中和。


李政表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根本的原因是要应对气候变化。


徐林指出,虽然对气候变化的判断存在不同的声音,但主流的观点认为全球正在面临气候变暖的持续压力,而气候变暖的趋势对整个地球,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根据《巴黎协定》,190多个缔约方达成了长期目标:到本世纪末的温度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并且争取不超过1.5摄氏度。另外,截至2020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的承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在去年底提到,今年将有覆盖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65%和经济体规模量占70%的国家承诺碳中和。


因此,李政指出,我国的目标是顺应全球低碳发展大势,也是倒逼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之举。


根据杨帆的计算,2030年中国碳达峰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20亿吨,与当下数值相比,还有大概不到20%的增长。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在未来10年内,利用20%的增长空间,在能源结构、工业生产以及消费等领域做出快速的应对。


徐林也指出,如果在能源方面能够实现国内的绿能替代,也可以大大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


孕育三类投资机遇


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碳难度。


美国在2007年实现碳达峰,欧洲许多国家则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达峰。因此,西方国家从达峰到中和之间有七八十年的时间。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只有30年的时间。


徐林认为,中国面临的碳排放下降的曲线,会变得非常陡峭,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而李政指出,中国还是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甚至机动化的过程中。所以,国内的能源使用还在增加,减碳难度很大。


但在杨帆看来,即使没有“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碳排放也会在“达峰”后有所下降,其本质就是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型。因此,杨帆认为要对中国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抱有信心。只要做好前期政策准备,最终实现目标并非十分困难。


比尔盖茨在其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指出,最根本的改变是能源系统的转型,也就是从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转变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当下,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比例是15﹕85,2050年前后要反过来达到85﹕15。


徐林介绍,未来中国的绿能替代,要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甚至一些生物质能源去替代现有的燃煤或者是化石能源发电。


除了能源系统外,终端使用侧、产业侧、生活侧都要做出深刻的改变。以欧洲的绿色新政为例,其路线图就包含工业、交通、能源、建筑、农业、生态、环境七个领域。


滕泰认为,实现碳中和既取决于能源技术的革命、节能减排政策的控制,同时更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不同,人类要进入软价值时代,拥有新的财富创造方式,财富不再源于地球的自然资源,而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以美国为例,电影、娱乐、迪士尼等创造的价值占到其GDP的百分之二三十,而中国的娱乐产业只占GDP的5%~8%。因此,滕泰认为,中国要多发展低排放软产业,包括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以及健康、高端服务,甚至于以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


徐林指出,机会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在大量的投资基础上。国际机构预测,全球将为碳中和的目标投资85万亿美元。国内的研究机构也计算出,中国将为实现减碳投资超过130万亿元人民币。


受碳中和政策影响,不少投资机遇也应运而生。杨帆总结,第一类机遇是光伏、风电、核电、水电等新能源以及与其相关的储能、电网的技术改造。第二类是传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类是以氢为代表的一些新兴技术。


杨帆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总结出支撑政策落地的三大抓手:一是行政化力量,也就是“能耗双控”的指标;二是市场化的碳交易机制;三是绿色金融,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等。


最后,杨帆总结,中国在2030年前后就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因此,绿色发展是毋庸置疑要去推动的一件事情,也是体现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本期内容为《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企业智慧生长指南”系列课程直播,《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战略合作中信出版集团,通过优质内容为宏观经济发展、企业生存策略提供更好的建议。

相关资讯

  • 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逼近万亿元 面临市场碎片化难题

    万物互联”时代正渐行渐近。2017年以来NB-IoT(窄带物联网)在国内迎来规模化商用,各大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商等纷纷加快产业布局步伐,有望带动国内物联网产业腾飞。专家表示,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到来,但物联网发展往往面临技术和应用碎片化现象,克服这一困难需要凝聚产业各…

    2018/1/2 10:31:33
  • 2018中国互联网续写华章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追风踏浪,勇立潮头,捷报频传。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人工智能异军突起,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行业迎来变革之机。海外网邀请几位专家对这一系…

    2018/1/2 9:49:22
  • 曙光南京云计算中心入选工信部首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近日,工信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第一批)》公示,由中科曙光(603019)建设运营的南京云计算中心成功入围,这是行业对曙光多年从事数据中心节能环保建设成绩的认可。

    2017/12/29 10:11:39
  • 西湖:阿里云计算公司总部项目开工

    12月26日上午,由阿里巴巴集团投资的阿里云计算公司总部项目开工活动,在西湖区云谷项目施工现场隆重举行。

    2017/12/27 11:52:22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